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

預防勝於治療的霸凌對策

本文轉貼自留聲機
作者:林佳範(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召集人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領系副教授) 將霸凌視為「校安問題」、處罰校長、設專線電話、加裝監視器等等,都是「治標不治本」的策略,並未正視霸凌問題的本質。霸凌,是兒童人格不成熟與教育的問題。從心理上誤解、偏見與歧視,演變成關係上對立、緊張與排擠,進而言語上羞辱、威脅與騷擾,甚至到行為上的強制與肢體傷害。在對策上,應以校園預防性的教育手段即早介入,來避免傷害的擴大和引進司法的處遇。簡單講,預防應勝於治療。

首先,在課程與教學的部分,教師或學校若覺察到學生認知上的偏見與歧視,可能是針對體型、身高、種族、性別、性傾向、性氣質、社經背景、成績、身心障礙等等,即應施予人權、性別平等的教育。使其理解認知的盲點,並能平等地相互尊重與對待。以口頭的霸凌為例,學生往往認為其僅是在開玩笑,而未能理解同樣的話語,亦可能傷害到別人,且其對別人的誤解或偏見,是不公平的對待。

再者,在班級經營或輔導管教上,教師或學校若發現有學生之間的紛爭或人際關係上的對立與緊張,應適時的介入化解之,以避免進一步的衝突。有時同學被猜疑是密報者、情感上爭風吃醋、借東西不還、口頭的衝突、成績的競爭、行為上的誤會等等,都可能造成學生間的對立與緊張。亦可能是個人的生活習慣不佳、人際互動的能力差、人緣不好等等,老師應針對不同的成因,施以不同的輔導與管教,學習友善關係的建立與人際互動的技巧,甚至形成和平理性、公平合理的化解紛爭的技巧。

最後,在友善校園的營造上,學校、教師、家長,應組成學習與改善的團隊,一起面對校園的霸凌問題,有清楚的共同目標、責任分工、執行步驟,從前揭課程與教學、班級經營、輔導管教等面向,擬定具體的對策,並切實地實施,並定期的檢討改進策略。相互的推卸責任,僅是彰顯大人的無能與不負責任。校園霸凌的問題,凸顯校園的教育功能不彰,未能清楚教導學生是非對錯、未能培養學生和平化解紛爭的能力,更不用提人際關係的和睦相處。協助學生的人格成熟,不是我們大人的共同責任嗎?